当前位置:首页 -> 敬业奉献 -> 正文
刘志坚
编辑:李冠宏    2015年03月28日 14:09

刘志坚

他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,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了三十八个年头。三十八年来,他辗转于9个教学点,把希望的种子撒播在这片红土地上。他就是那楠乡驮英村驮英小学教师刘志坚。

1976年7月,刘志坚高中毕业回到家乡驮英村驮英屯待业。地处边远山区的驮英屯,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落后,由于没有教学点,孩子们的上学问题成了村里的老大难问题。虽然驮英村完小离屯里只有3公里远,但孩子们去上学要经过一条河,安全是个大问题。加上这条河遇雨天十有八九涨洪水,每次家长们都是提心吊胆,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去学校。

这时候,学生家长想到了高中结业在家的刘志坚,于是联名邀请他担任屯里的民办教师,待遇是除了政府每月1块钱的补贴外,屯里再给点工分。这时,刘志坚犹豫了。但想到如果让孩子们这样下去,他们的前途就给毁了。刘志坚答应了乡亲们的请求。

但刘志坚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:屯里没有现成的教室,没有课桌,没有黑板,甚至连一根粉笔也没有。于是,刘志坚挨家挨户发动群众筹工集料,仅用3天时间就盖起了一间25平方米的简陋泥墙茅房教室。没有课桌和黑板,刘志坚就亲自找来木板,经过一翻设计、加工,一张张桌椅很快就摆在乡亲们和孩子们的面前。

开学那天,是小山村最为喜庆的一天,全村男女老少像过年一般,穿上最新最美的衣裳,一大早就领着孩子来到学校。看着乡亲们淳朴的笑容和孩子们天真的笑脸,刘志坚忽然觉得,自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,自己的人生从此将和这里的孩子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。

就在刘志坚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,厄运突然降临到这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身上。1976年8月,长期患风湿性关节炎卧病在床的父亲,丢下刘志坚和他幼小的弟弟以及体弱多病的母亲,离开了人世。看着家徒四壁的家,以及整天以泪洗面的母亲,刘志坚的心快要碎了。

然而,就在刘志坚的父亲去世的第二年,伤心过度的母亲也患上了父亲一样的疾病卧床不起,大小便不能自理。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,刘志坚心中刚刚燃起的工作热情和希望之火,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冷水浇灭。是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,向刘志坚伸出了援助之手,让他重拾了信心。刚满18岁的刘志坚,用自己瘦弱的肩膀,一头挑着举步维艰的家庭,一头挑着承载着乡亲们希望的学校,整天奔波忙碌着。

1980年,刘志坚从民办教师转正为正式教师。就在刘志坚还没来得及庆祝的时候,组织又安排他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学校——小平村驮汝小学任教。到远离家乡的地方任教,就意味着家里繁重的农活家务全靠妻子一个人操劳。想着重病在床的母亲和身体瘦弱的妻子,以及年幼的弟弟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,刘志坚好几个晚上都是辗转难眠。

去学校报到的那天,刘志坚独自一人翻山越岭、爬山涉水,从家里到学校花了近6个小时。到学校一看,那里的各方面条件比刘志坚想象的还要差,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泥墙茅房教室,一间五平方米的教师卧室,一间四平方米的厨房,每一个房间都是那么狭窄昏暗。看到眼前的一切,刘志坚心里的失落感不禁油然而生。然而,最困难的还不止这些,因为驮汝屯贫穷而偏僻,村里根本没有任何可以购买的东西,刘志坚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必须从家里挑来。因为路途遥远,来回一趟要走十几个小时,每一次能挑的东西也不多,刘志坚不得不每周要回家一趟。一周下来,弄得整个人筋疲力尽,但刘志坚咬牙坚持着。

因为贫穷,村里有些家长不愿意给自己的孩子上学,适龄儿童的上学率才50%左右。于是,刘志坚便挨家挨户去家访动员,告诉家长们先把孩子送去学校,有什么困难以后再慢慢想办法解决。在一次家访中,刘志坚发现一户村民家里有5个适龄儿童,因为生活贫困一个孩子也供不起。看到这个情况,刘志坚心里非常难过,先是给他们减免学费,再是自掏腰包给他们买了学习用品。在刘志坚的真情感动下,家长们开始愿意送孩子入学,学生的入学率逐步提高,第一学期达到了85℅,到第二个学期时,入学率达到了100%。

1983年6月的一天夜里,刘志坚批改完作业正准备上床休息时,窗外突然狂风大作,大雨倾盆。这时,外面传来笃笃的敲门声,刘志坚开门一看,是他老家来的一位亲戚,神情十分焦急。没等刘志坚开口,那位亲戚就对他说:“赶快回去,你母亲快不行了!”突如其来的消息并没让刘志慌了阵脚,他先是跑到村长家把学校的事情安排好了,才和亲戚一起往家里赶。

当刘志坚冒雨赶到家里时,母亲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。老人家想最后看儿子一眼的愿望没能实现,作儿子的刘志坚也何尝不想看看母亲生前最后一眼。刘志坚扑在母亲冰冷的身体上,嚎啕大哭,泪如雨下,心中不停念道:“孩儿不孝,没尽孝道啊!”安排好母亲的后事,仅过三天,刘志坚又收拾行囊赶回学校上课,在那里一干又是四年。

1984年9月,刘志坚被调到驮英村那盎屯教学点工作。在这里,刘志坚同样遇到孩子辍学比较多的难题,其中有个叫庞小娟的学生辍学时才上到二年级,父亲因采摘八角不慎从树上摔下来造成重伤,经抢救无效身亡。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母亲的身上,为了减轻母亲的生活负担,小娟只得含泪离开学校辍学在家。事后,刘志坚不仅给她减免学杂费,还给她买学习用品,帮助她重返了学校。在刘志坚的帮助下,小娟学习更加用功了,成绩也一直名列年级第一。高中毕业时,小娟考上了广西医科大学,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。如今,在崇左市人民医院工作的小娟每次回老家探亲,都会抽空去看看刘老师,感谢他当年的培育之恩。

1989年9月,刘志坚被调回驮英小学,任毕业班的数学老师。对于从教十几年的刘志坚来说,这是新娘子上花轿——头一回。毕业班成绩的好坏,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,压力之大,可想而知。于是,刘志坚在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的同时,自己潜心探索适合山区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刘志坚所教的班级在第二年毕业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,升学率、及格率均列全乡前茅,其中有2名学生被县重点中学——县民族中学录取,填补了该校的历史空白,驮英小学也因此声名远扬。从那以后,刘志坚又连续担任毕业班数学老师多年,每一届都有1-2名学生考上县重点中学。

2005年3月,刘志坚任驮英小学教导处主任,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这时,正值驮英小学要搬迁至新校址,学校计划在新校址上建起一幢新教学楼。由于交通不便,刘志坚便和同事们一起,发动群众挑砖头搬水泥,硬是用人肩挑用马背驮,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建成了一幢两层高的教学楼。教学楼建好后,正值全村各教学点撒点并校,各教学点的学生要全部集中到村完小就读,可学校没有学生宿舍和食堂。在上级没有拨款的情况下,刘志坚和同事们亲自动手将旧教学楼拆了,然后又组织群众投工投劳,利用旧砖瓦建成了一排学生宿舍和一个学生食堂。解决了学生住宿难和吃饭难的问题。

驮英小学门前下有一条河流,是很多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,对学生的安全存在很大隐患。刘志坚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,加上又熟悉水性,他便主动请缨担当义务护送员,负责每天护送学生过河。每天天还没亮,刘志坚就早早起床,赶往河边等候学生,生怕起床迟了,学生们会擅自过河发生意外;下午一放学,刘志坚又提前到校门集合学生,提醒学生过河要注意的事项,然后才护送学生过河。就这样,刘志坚每天来回护送学生过河4次,十几年如一日,从未间断过。

2012年3月5日,由于连降大雨,驮英河河水猛涨,很快就漫过水中桥面。上午放学后,刘志坚和同事玉云高老师像往常那样,小心翼翼地护送孩子们回家。刚走到小桥中间时,学前班小朋友黎广艳不小心踩到了桥面上的青苔,脚底一滑,扑通地掉进了水里,一眨眼便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十几米远,眼看就要被河水淹没了。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,刘志坚立即放下背上的小学生,并吩咐玉云高老师照顾好这帮学生,然后奋不顾身地跳入湍急冰冷的河水中,向黎广艳被冲走的方向奋力游去。冰冷浑浊的河水呛了刘志坚好几口水,使他几乎喘不过气来,脚底也被河底的石头划破,钻心地疼痛,虚弱的身体被冰冷的河水冻得瑟瑟发抖。面对这些,刘志坚全然不顾,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:一定要把孩子救上来。这时,刘志坚看到黎广艳身上的书包在水面时沉时浮,洪水淹没了黎广艳弱小的身躯,他发力向她游去,终于在河道拐弯处追上她,并一手抓住她的衣领,一手将她拖出水面,在同村两位青年的协助下,成功将黎广艳救上了岸边。

刘志坚勇救落水儿童的消息不胫而走,市、县媒体的记者纷纷前来采访。面对记者的镜头,刘志坚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,只是淡淡地说,作为一名人民教师,遇到这种情况,无论是谁,都会作出这样的选择,否则,将有愧于人民教师这个称号。

2012年,刘志坚先后被授予宁明县“见义勇为楷模”、宁明县首届“道德模范”等荣誉称号。在荣誉面前,他并没有沾沾自喜,而是下定决心要再接再厉,用自己余生的精力,继续为山区的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。

 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2008302   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-4512006001     网警备案号:45010302000154
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     24小时举报电话: 0771-5690995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广西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